Nothing Ear(stick)上手体验:口红外形+旋转开盖又潮又有型,功能体验较为平庸!

0
Nothing

有关注科技圈子的朋友肯定对于 Nothing 这个品牌并不陌生吧?早前发布的 Nothing Ear(1) Nothing Phone(1)凭借着极具个性的外观设计,发布后就瞬间引起巨大的讨论度。而近期该品牌再次引来了第三款产品——Nothing Ear(stick),价格为 RM469 也同样有着超高热度。这里小编就拿到且使用了一段时间来和大家分享其使用体验以及和第一款 Nothing Ear(1)的一些差异。

开箱

01 scaled

首先在包装上,Nothing Ear(stick)的外包装就和一般的口红或唇釉相似。长方形的盒装设计,盒装头尾两边都有可撕开的指标,沿着箭头撕开包装后就可以取出里头的产品。不过一旦撕开后,包装盒就会直接被破坏,无法恢复成原有模样。如果你是喜欢收集产品包装,或是想要每次将其耳机收回包装盒使用的话,它就做不到了。

DSC00331 scaled

拆开包装后,头尾两侧就可以分别取出耳机以及配件盒了。配件盒里则有简单被卷好放入的说明书和 USB-C 数据线,配件盒的设计就是非常简约的白色,类似于毕业典礼校方会颁发的毕业证书筒的设计,往上一拔就可以打开了。

外观设计

DSC00314 scaled

来到 Nothing Ear(stick)的外观设计上,毋庸置疑外观设计依旧是 Nothing 品牌的独有特色。从第一款 Nothing Ear(1)的半透明设计,来到了这一款就同样大量采用了透明机壳作为设计主轴。但这一次的 Nothing Ear(stick)整体的设计更像是口红或唇釉的圆柱体造型,小小一个的体积带出门也非常轻便,女生更是可以把它当做口红一样放在包包里带出门随时就可以使用。

DSC00321 scaled
DSC00330 scaled

Nothing Ear(stick)充电盒的外壳上也设计了开孔,背面印上了 “Nothing” 的点阵字体 Logo。里头圆柱体的白色部分,摸起来像高尔夫球的质感,有点凹凸又有些磨砂的手感。充电盒顶部则是使用了唯一除了透明和白色,更为鲜艳的红色作为点缀,像是带出了这款产品如同口红的设计概念。而红色的中央就是 USB-C 充电孔,旁边还有个银色配对或重置按钮。

ezgif 4 363ebaca68
IMG 5107.HEIC.JPG

除了外形像口红之外,Nothing Ear(stick)最特别的是它的开盖方式。将顶部的部分旋转 180 度,让充电盒的洞口转至耳机的部分,就可以将耳机给取出。用完之后只需要把耳机放回原位,然后再转一下顶部,外壳就会重新将耳机给盖住。耳机盒里也采用了磁吸设计,通过 2 个接点对耳机充电,吸力是非常稳的。此外,在耳机的中央还有 LED 指示灯,可以清楚了解耳机的连接状态。这个旋转开启耳机盒的方式,小编觉得还是非常新颖、有潮流感的,而且开关充电盒的声音其实挺有质量且听起来很疗愈。小编无聊时也会将它当成解压神器,随时开关开关 xDDD

不过小编觉得这样的开关设计唯一的缺点就是会藏灰尘!因为开关时难免会进到一些灰尘,然后就会粘在里头难以清理,再加上透明和白底的设计,用久了可能在美观上会有所减分,需要细心照顾和经常清理才行~

IMG 5101.HEIC.JPG
IMG 5152.HEIC.JPG

耳机细节的部分,Nothing Ear(stick)采用半入耳式设计,造型则是采用了透明外壳搭配白色和黑色的机壳,并且用白色和红色圈圈来区分了左右耳机。注意看的话还会发现,左右耳机上印的 “ear(stick)” 字眼一个正一个反,也是为了区分左边和右边耳机,细节上还是挺到位的。从耳机柄内侧看的话,就可以看到内部的零件结构,和首款 Nothing Ear(1)基本一致。

佩戴体验

DSC00053 1 scaled

有别于第一款 Nothing Ear(1)耳机,这款 Ear(stick)采用的是半入耳式的设计,也就是说它并没有配备硅胶耳塞,对于耳道较为敏感的用户来说,就不会有硅胶耳塞进入耳道所带来的不适感。而且,Nothing 官方也强调了这款耳机采用的是人体工程学设计,佩戴起来不会有异物感。

IMG 5151.HEIC.JPG 1

那小编自己实际佩戴下来的感受呢,第一次佩戴时候小编会觉得耳机的造型特别 “大颗”,一佩戴上去的时候就有些压到耳甲的部分。但是小编尝试让其他同事佩戴,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这或许就和每名用户耳朵的轮廓大小有关了。

DSC00051

不过或许是第一次佩戴不习惯,随后小编再继续佩戴了一段时间就觉得其实它在耳朵内的感受确实没有像 Ear(1)或其他入耳式耳机那么明显。不过因为没有硅胶耳塞作为支撑,在稳固性上就不会比入耳式耳机来得好。使用下来,耳机偶尔会稍微松动,耳机和耳朵的贴合度降低,从而导致漏音的问题,需要用手将耳机尽量往内塞回去。不过它倒不至于松脱到从耳朵里掉出来,只是稍微松脱产生缝隙而已。4.4g 的轻巧设计,比较适合日常使用,或是经常在办公室需要一直戴着耳机工作的朋友会较为适合,运动大幅度摆动使用的话小编就不太建议了。

操控方式

IMG 5155.HEIC.JPG
lADPGTAtHZXnrAHNBQDNA8A 960 1280

操控方式上,Nothing Ear(stick)就和上一款 Ear(1)不一样了。从原本的触控操作变成了按压操作,只要轻捏一下耳机柄就可以进行对应的操作了,包括:

  • 单捏:播放/暂停、接听/挂断电话
  • 双捏:下一首、拒绝来电
  • 三捏:上一首
  • 捏住:左耳(降低音量);右耳(增加音量)

小编个人是蛮喜欢按压操作方式的,因为对比起触控的操作方式,就会经常出现触控不灵敏、或是过于灵敏的情况,尤其是手湿的情况下会更常误触,而按压式操作就可以减少这些担忧。

音质+续航表现

DSC00323 scaled

由于 Nothing Ear(stick)是款半入耳式的耳机较容易出现漏音的问题。因此,Nothing 官方就表示特意为该耳机定制了 12.6mm 的大尺寸动圈单元,强调它具备浑厚低音、清晰高音和丰富细节的音质。那小编将其耳机连接后,并通过 Spotify 和 YouTube 试听,小编觉得它在低音的部分确实蛮有分量的,不会因为是半入耳式的设计而显得不够力,相信这也是因为 Nothing 为了防止半入耳式的设计产生漏音问题而加入了全新的 Bass Lock Technology,新增了智能软件去检测佩戴耳机时的低音损失。而在高音的部分也表现得相当清晰,不会有爆音或是糊濁的情况。不过若想要得到最良好的音质表现,前提还是要让耳机稳固地塞在耳朵内,若有稍微松动导致漏音的话,低音部分的体验就会大幅度流失了。

lADPGTdIGvA3GirNBQDNAlA 592 1280

而且对音质有不同需求的朋友,还可以通过 “Nothing X”(*若是使用 Nothing Phone(1)连接,无需额外下载 App 也能 EQ 设置)来自定义声音,像是设定 Balanced、More Bass、More Treble、Voice 或是自行设定不同的声音需求。这对于音质有极高要求的朋友来说,就非常人性化了。

不过较为可惜的是,Nothing Ear(stick)并没有像第一款 Ear(1)一样支援 ANC 主动降噪功能,再加上是半入耳式耳机,缺少硅胶耳塞作为第一层的噪音隔离,因此戴上它后还是可以明显听到外部的声音。而且和 Nothing Ear(1)相较下来,小编会觉得 Ear(1)的中高频是更为饱和,更有律动沉浸感的(在听 Kpop 音乐蛮明显的)。

没有说明。

续航部分,陆续听了两小时(5:05pm-7:05pm)的音乐,Nothing Ear(stick)的左右耳的耳机都从 100% 降至 80%,而耳机盒则是从 90% 降至 80% 的电量。而持续用了将近 5 天(综合大约 5 小时)后,耳机盒依旧还有 50% 的电量。这个续航表现和官方所说的单次充电可运行长达 7 小时,配合充电盒可使用长达 29 小时是相近的。

总结

DSC00322 scaled

总结而言,小编觉得这款 Nothing Ear(stick)在普遍大家对于半入耳式耳机都有着音质不是太好的刻板印象上有所突破,在低音、中音和高音的音域上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但半入耳式的耳机难免离不开容易松动而产生漏音的缺点,如果是对于音质、稳固性和降噪有极强要求的朋友,还是较为推荐大家购买它第一款 Nothing Ear(1)。

image 52

不过,小编会觉得 Nothing Ear(stick)的价格 RM469 是有些偏高的,和上一款 Nothing Ear(1)的 RM499 相近,却没了最重要的降噪功能,所以定价上是稍微尴尬的。但如果你是个很 “潮” 且喜欢独一无二风格的人,这款史无前例的设计肯定可以成为你入手的理由之一。那对 Nothing Ear(stick)有兴趣的朋友就可以到 Nothing 官网查询更多详情或是进行购买啦。

Source :

About author

Apple Liew

言词应该只是精心制作、与思想相适应的衣裳。

订阅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听到您的想法,请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