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这个词对大家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但ChatGPT这个AI聊天机器人最近却十分火爆,引发了一连串的讨论,并且在科技圈子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波澜,短短两个月吸引1亿活跃用户、一下子说把Google逼入绝境、一下子又获得Microsoft大力投资和引用,就连比尔盖茨也给予极大的评价……它究竟是何方神圣?今天就让小编的文章回答你!
Chat-GPT究竟是什么?
准确定义来说,ChatGPT是由OpenAI开发训练的一个“大型语言模型”,而OpenAI是Elon Musk于2015年成立的一家AI研发公司,在2020年6月11日宣布了GPT-3语言模型,在2022年11月30日,基于GPT-3开发的Chat-GPT正式面世,大家可以在这个网页注册账号并免费与ChatGPT进行交谈。
至于什么是语言模型呢?这是一个利用大量的语言数据来训练的AI,能是更好的理解和生成人类的自然语言,并透过这些自然语言指令去完成工作。用简单一点的方式来解释的话,就是它懂人话,也能说人话。
要实现这样的能力并不简单,ChatGPT经历了大量的训练和处理,运用了大量的超级计算机进行运算,有着1750亿笔数据,以便能学习和理解、翻译人类的语言。
在开始构思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编就觉得,不如直接让ChatGPT来向大家解释好了,这样一来既能快速轻松的介绍它,也能借此做一些操作,像是上文,小编开始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提问,ChatGPT也能很有条理的进行回答,而这个过程甚至5分钟都不需要。
“自然语言”为什么那么重要?
在下一个问题,小编故意将文字的顺序打乱,依然能得到ChatGPT的详细解释,这里我们也能从ChatGPT的回答中做一些延伸的讲解。
ChatGPT甚至能在连续对话中接续同一个话题,哪怕我的第二个问题没有明确谈到美国总统,但ChatGPT仍能理解对话的意思并进行追加的解释甚至是修正自己的语言内容,就好像和一个正常人说话一样。明明小编是打算给大家写一篇ChatGPT的科普文章,却变得有点像是在访问一个人一样。
首先,我们人类要想向机器下达指令,就是需要程式语言,但程式语言之所以在外行人眼里看来晦涩难懂,就是因为机器在语言的理解上和一般人类不一样,我们下达的指令需要完整、符合逻辑,但实际上现实中的人类交流哪有那么多的符合逻辑?就好像我们不会说“if 牛奶=0 else 啤酒+1”,生活中出现的对话有着更多的暧昧不清的空间、倒装句、错误的逻辑甚至是一些无需言说的默契,这些言语交谈中不那么符合逻辑的部分,我们其实还是你那个很轻松的去理解的,这点对ChatGPT来说亦是如此。
ChatGPT取代一切?
ChatGPT也把自己标榜为一个助手,帮助人类解答问题、整理工作,甚至是部分内容的编写……等等,生成新闻文章和评论?这不就是小编一直在做的事情吗?
其实类似的话题并不新鲜了,从去年有人用AI作画获得艺术创作奖项后,似乎打破了AI无法执行创意工作的想象,就算是你叫ChatGPT写诗,它也能毫不费劲的写出有模有样的诗歌,可见它在处理文字创作方面并不比人类逊色多少。
实际上ChatGPT也一直被认为会取代Google Search搜索引擎以及一些程式员的工作,这都要归功于其运用自然语言来解决问题以及庞大的数据库内容,就好像这篇文章,其实有部分关于ChatGPT的描述也不是出自小编之手,而是ChatGPT本身的回答。
如何不被AI取代
所以接下来小编就想要尝试用自己的见解来解答,我们是否会被AI取代?
要说AI做不到人类的情感吗?小编其实没办法完全认同,即便AI不能拥有人类一般的感情,但它能尝试去模拟感情,像是上述的问答中AI能将“春天”和“悲伤”两个看似相反的意境融合在一起,姑且不评论这首诗写得好不好,但至少悲伤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在未来的ChatGPT能不能更精准的创作,在诗词中展现更强的情绪渲染力?至少小编是没办法向大家打包票说绝对不可能。
谈到这里,小编之前看一个接受GQ杂志采访的日本机器人教授古田贵之,从影片中8:10开始到9:17左右约一分钟的对答就很好的解答了这些问题。优秀的创作是具有争议的,因为它会打破常规,去突破我们旧有和既定的想象。而AI创作的画作无论再怎么好、诗词写得再怎么妙,都是根据过去经验的整理和总和,AI和机器能在数据收集和整理上狠甩人类几条街,但要像毕加索那样突发奇想、大胆的创作,至少目前的各类AI创作工具还是没办法做出太特立独行的创作的。
所以,回归到我们要如何不被AI取代这件事情上,小编认为想法、启发和经验是可以让人类不轻易被取代的重要因素,因为AI没法决定今天要创作什么,AI没办法因为一次的分手而写出悲伤的情歌、AI没办法因为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和理解去开发出各种对障碍人士友善的设计,顶多只能由我们去向AI输出这些需求而得到相应的设计。
因此ChatGPT这样的AI更多的定位在于实践我们想法辅助工具,或许这就是如今AI时代的一个正确打开方式也说不定。
写在最后:AI的主动与被动
在最后的一个环节,请容小编跨出更大的步伐去做联想,就如前文提及的,AI是以庞大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去学习并创作,它们的作品都是放入了大家广义上觉得“好”的作品去解析创作的,这很容易让我们失去更多与新事物接触的机会,像是我们现在也常说,抖音、Youtube等社交平台为配合用户喜好筛选推荐内容,反而会造成“过滤气泡”(The Filter Bubble)——我们只知道屏障内很熟悉很常接触的信息,却更少有机会得知屏障外的知识,网络看似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但这个便利似乎是有着边界的。
这其实也能反映在主流的艺术创作上,好莱坞一遍又一遍的翻拍旧作卖弄情怀,却越来越不愿意在创新IP有所投资,如果我们持续复制AI的创作模式,我们对创意、审美的想象恐怕只会进一步的限缩。当我们更少的接触新的元素、新的刺激时,恐怕就离AI取代人类更进一步了。
因此对于AI,我们是被动的从它们手上获得资讯,还是能够掌握主动权去将其据为己用,我们不妨把AI的崛起视为一种提醒,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工作越来越轻松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持续以这些简单的工作作为我们自我价值的表率?或许你会觉得和AI互卷好困难,小编也只能说,躺平或是挣扎的二选一,也是身为人类独享的权利,望以此文共勉之。